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能源报国行|南京实践团赴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开展学习实践

作者:洪蝶 张胜博 发布者:张蕾 责任编辑:张蕾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次数:10

能源报国行实践团前往南京物探院学习实践 刘旭文摄

实践团参观物探院展览馆 刘旭文摄

物探院展示地震波解释样图 刘旭文摄

实践团参观物探院超算中心 张胜博摄

物探院介绍地震模型 刘旭文摄

实践团带队老师张胜博分享交流感受 刘旭文摄

物探院办公室环境 刘旭文摄

物探院办公环境外景 刘旭文摄

“计算能力达每秒500亿亿次、高性能总存储容量达400PB,不愧是国内领先的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地物研2303张卫超看到国产自主研发的超算集群,内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为深挖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行业创新驱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数字智能化转型等新发展趋势,增强专业自信和专业自豪感, 7月1日至2日,学院能源报国行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江苏南京,深入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探院”)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实践团由辅导员和研究生代表组成。

深入研究一线,展开物探人的历史画卷

7月1日上午,物探院组织部肖鹏飞表示对实践团的欢迎,介绍了高校学生入企实践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体验院区人文环境、感受科研环境以及了解物探院人才成长路线。肖鹏飞强调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物探院展览馆,通过丰富的勘探图文资料和石油物探技术模型展示,深入了解我国物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展览馆内,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令实践团成员们印象深刻:“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要继续举好这面旗帜,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石油物探行业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了专业使命感。

瞭望技术前沿,探索科技兴油的新道路

物探院采用“集中建设、共享应用”模式,已发展成为中石化最大规模的地球物理云计算平台,支撑大规模地震数据处理。在地震处理解释中心,实践团近距离观察超算集群,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让成员们更直观了解到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关键技术;在中石化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向大家介绍了先进的物探仪器和地球物理实验方法,让实践团对物探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利用高温高压装置测试岩石物理特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其油性或储层特性,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向实践团解释道。

物探院地球物理软件研究所杨子兴和陈科两位技术专家重点介绍了物探院自主研发的处理和解释软件“π”和“NEWS”。他们从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创新优势等方面展开讲解,指出这两款软件在解决油气勘探“卡脖子”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物有象、探无疆,只有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杨子兴的发言引起实践团的共鸣,国产软件的崛起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保障。

与优秀面对面,感受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力

物探院邀请已入职的优秀青年代表冯灵伟、白英哲、罗盼,为实践团成员分享求学到求职的发展感悟。他们从科研攻关、团队协作、职业规划等角度与实践团成员展开面对面交流,用自身经历介绍了物探院“重培养、促成长”的人才理念。“这里既有顶尖的科研平台,也有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是青年人才实现价值的沃土。”青年代表的发言反映了物探院青年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物探院常务副主编郭书娟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石油物探》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JGE)》两本期刊的办刊特色、投稿流程及写作规范。物探院人力资源部张亚红向同学们介绍了院情概况及未来发展规划,并详细解读了新员工培训体系、人才成长通道及相关政策。实践团就职业发展、技能要求等问题与院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接触了物探行业的前沿技术,加深了对石油物探事业的了解。“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未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刻践行能源报国使命担当。”实践团成员刘旭文表示。

未来,437必赢会员中心将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使专业教育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不断强化“面向地球科学前沿,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价值追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